美国正式加征关税,对中企出海有哪些影响?该如何应对?
美国时间4月2日下午4点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相关政策并签署总统行政令。对等关税框架下采用了全面“地毯式”关税与“一国一税率”的国别式关税叠加。一方面是对所有进口商品都加征关税,另一方面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税率不一样。
政策包含两方面:
一是对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10%的“最低基准关税”,此前已加征25%关税的钢铝、汽车行业,以及铜、药品等行业不在此列,后几类行业未来加税安排待定。
二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税率更高,如中国(34%)、欧盟(20%)、越南(46%)、中国台湾(32%)、日本(24%)、印度(26%)、韩国(25%)、泰国(36%)等。其中对中国征收34%的对等关税,叠加特朗普之前对中国加征的20%关税,中国的累计关税将达到54%。部分产品关税将达到79%以上,部分产品双反税叠加后税率超过100%。
对华特定行业关税调整与最新要求
钢铝关税的全面恢复:2025年2月10日,特朗普取消2018年钢铝关税免,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产品统一征收25%关税,称其威胁国家安全。
非美国制造汽车:原定2025年4月3日生效的25%关税(后纳入4月2日统一政策),旨在推动制造业回流,但引发供应链动荡。(4月2日生效)
中国电动汽车:自2024年5月起维持100%关税(拜登时期政策延续)
科技与制造业:芯片、木纸制品加征25%关税。药品加征25%关税。
石油石化、建材、国防军工:对华关税超40%(因叠加地区与行业关税)
农产品:中国对美反制关税升至16.9%,重点针对大豆、农业机械等。
4月4日,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,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,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,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%关税。美东时间4月7日,美方威胁进一步对华加征50%关税,中方对此坚决反对。如果美方升级关税措施落地,中方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。
对中国企业出海的直接影响
大宗商品与通胀压力
美国对钢铁、铝、铜等原材料加征25%关税,推高全球金属价格。中国作为大宗商品进口大国,制造业成本进一步承压。同时,美国国内通胀或因此上升2.3个百分点,美联储可能被迫降息应对滞胀风险,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。
供应链与零部件出口受阻
中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国,2024年对美零部件出口额达101.1亿美元。随着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国的车企调整供应链以规避美国关税,中国零部件出口可能面临需求下降的连锁反应。
全球市场保护主义加剧
除美国外,欧盟、南美、东南亚等地区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或发起反倾销调查,国际市场环境趋于严峻。例如,越南、柬埔寨等中企转移生产基地的东南亚国家,此次也被施加近50%的高关税
未来中企出海的战略调整
1.市场多元化:新兴市场开拓的落地策略
出海企业可将部分供应链转移至低关税地区,如东南亚、拉美等,以规避高额关税。但转移时需综合评估当地制造效率、技能水平、基础设施等,像之前部分企业转移至东南亚后,受限于当地制造能力,仍保留中国生产基地,所以要权衡利弊。
“一带一路”重点国别攻略:
俄罗斯:利用卢布结算和能源合作,中企可参与俄汽车本地化生产。例如,长城汽车在图拉州建厂,2023年本地化率达60%,规避关税后对俄出口量增长120%。
中东:阿联酋推出“绿色经济计划”,中国光伏企业(如天合光能)可联合当地主权基金(如Mubadala)建设光伏电站,换取市场准入。
欧洲本地化生产:
选址策略:比亚迪选择匈牙利建厂(税率10% vs 欧盟关税25%),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欧盟补贴(如“欧洲电池联盟”30亿欧元资金池)。
2.供应链本地化:建厂与并购的具体路径
在目标市场或低关税地区投资设厂、并购当地企业。比如汽车企业可在墨西哥设厂,利用其与美国的贸易协定优势,降低成本。但要注意当地政策、文化差异及运营风险。
墨西哥“曲线入美”方案:
成本对比:在墨西哥设厂的人工成本约为美国的1/3,且通过美墨加协定(USMCA)出口美国可享零关税。例如,海尔在墨西哥的工厂为美国市场生产空调,节省关税成本约18%。
政策风险规避:需满足USMCA的“原产地规则”(如汽车零部件北美本地化率需达75%),建议中企与当地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(如江淮汽车与墨西哥Giant Motors合作)。
东南亚产业链整合:
泰国:宁德时代投资泰国电池工厂,享受泰国对电动车零部件的8年免税政策,并辐射东盟市场。
3.技术创新:突破“卡脖子”环节的投入方向
研发重点与资金分配:
新能源汽车:固态电池研发(如宁德时代计划2025年量产,能量密度提升50%)、车规级芯片(地平线征程6芯片对标英伟达Orin)。
高端制造:大疆无人机通过自研激光雷达规避美国技术封锁,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逆势增长至85%。
产学研合作:
华为与清华大学共建“智能汽车研究院”,年投入20亿元攻关自动驾驶算法。
政府补贴:中国“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”向高端装备企业提供3%-5%的贴息贷款。
4.国内市场激活:政策与企业联动方案
消费升级抓手:
下沉市场:拼多多、抖音电商通过“百亿补贴”推动农村家电消费
免税政策:海南自贸港允许中免集团以零关税进口奢侈品,吸引消费回流
产业链内循环:
三一重工将出口受阻的工程机械转为国内基建项目供应,2023年国内市占率从25%提升至32%。
政策包含两方面:
一是对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10%的“最低基准关税”,此前已加征25%关税的钢铝、汽车行业,以及铜、药品等行业不在此列,后几类行业未来加税安排待定。
二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税率更高,如中国(34%)、欧盟(20%)、越南(46%)、中国台湾(32%)、日本(24%)、印度(26%)、韩国(25%)、泰国(36%)等。其中对中国征收34%的对等关税,叠加特朗普之前对中国加征的20%关税,中国的累计关税将达到54%。部分产品关税将达到79%以上,部分产品双反税叠加后税率超过100%。
对华特定行业关税调整与最新要求
钢铝关税的全面恢复:2025年2月10日,特朗普取消2018年钢铝关税免,对所有进口钢铁和铝产品统一征收25%关税,称其威胁国家安全。
非美国制造汽车:原定2025年4月3日生效的25%关税(后纳入4月2日统一政策),旨在推动制造业回流,但引发供应链动荡。(4月2日生效)
中国电动汽车:自2024年5月起维持100%关税(拜登时期政策延续)
科技与制造业:芯片、木纸制品加征25%关税。药品加征25%关税。
石油石化、建材、国防军工:对华关税超40%(因叠加地区与行业关税)
农产品:中国对美反制关税升至16.9%,重点针对大豆、农业机械等。
4月4日,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,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,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,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%关税。美东时间4月7日,美方威胁进一步对华加征50%关税,中方对此坚决反对。如果美方升级关税措施落地,中方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维护自身权益。
对中国企业出海的直接影响
大宗商品与通胀压力
美国对钢铁、铝、铜等原材料加征25%关税,推高全球金属价格。中国作为大宗商品进口大国,制造业成本进一步承压。同时,美国国内通胀或因此上升2.3个百分点,美联储可能被迫降息应对滞胀风险,加剧全球金融市场波动。
供应链与零部件出口受阻
中国是全球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国,2024年对美零部件出口额达101.1亿美元。随着加拿大、墨西哥等国的车企调整供应链以规避美国关税,中国零部件出口可能面临需求下降的连锁反应。
全球市场保护主义加剧
除美国外,欧盟、南美、东南亚等地区也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或发起反倾销调查,国际市场环境趋于严峻。例如,越南、柬埔寨等中企转移生产基地的东南亚国家,此次也被施加近50%的高关税
未来中企出海的战略调整
1.市场多元化:新兴市场开拓的落地策略
出海企业可将部分供应链转移至低关税地区,如东南亚、拉美等,以规避高额关税。但转移时需综合评估当地制造效率、技能水平、基础设施等,像之前部分企业转移至东南亚后,受限于当地制造能力,仍保留中国生产基地,所以要权衡利弊。
“一带一路”重点国别攻略:
俄罗斯:利用卢布结算和能源合作,中企可参与俄汽车本地化生产。例如,长城汽车在图拉州建厂,2023年本地化率达60%,规避关税后对俄出口量增长120%。
中东:阿联酋推出“绿色经济计划”,中国光伏企业(如天合光能)可联合当地主权基金(如Mubadala)建设光伏电站,换取市场准入。
欧洲本地化生产:
选址策略:比亚迪选择匈牙利建厂(税率10% vs 欧盟关税25%),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欧盟补贴(如“欧洲电池联盟”30亿欧元资金池)。
2.供应链本地化:建厂与并购的具体路径
在目标市场或低关税地区投资设厂、并购当地企业。比如汽车企业可在墨西哥设厂,利用其与美国的贸易协定优势,降低成本。但要注意当地政策、文化差异及运营风险。
墨西哥“曲线入美”方案:
成本对比:在墨西哥设厂的人工成本约为美国的1/3,且通过美墨加协定(USMCA)出口美国可享零关税。例如,海尔在墨西哥的工厂为美国市场生产空调,节省关税成本约18%。
政策风险规避:需满足USMCA的“原产地规则”(如汽车零部件北美本地化率需达75%),建议中企与当地供应商成立合资公司(如江淮汽车与墨西哥Giant Motors合作)。
东南亚产业链整合:
泰国:宁德时代投资泰国电池工厂,享受泰国对电动车零部件的8年免税政策,并辐射东盟市场。
3.技术创新:突破“卡脖子”环节的投入方向
研发重点与资金分配:
新能源汽车:固态电池研发(如宁德时代计划2025年量产,能量密度提升50%)、车规级芯片(地平线征程6芯片对标英伟达Orin)。
高端制造:大疆无人机通过自研激光雷达规避美国技术封锁,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逆势增长至85%。
产学研合作:
华为与清华大学共建“智能汽车研究院”,年投入20亿元攻关自动驾驶算法。
政府补贴:中国“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”向高端装备企业提供3%-5%的贴息贷款。
4.国内市场激活:政策与企业联动方案
消费升级抓手:
下沉市场:拼多多、抖音电商通过“百亿补贴”推动农村家电消费
免税政策:海南自贸港允许中免集团以零关税进口奢侈品,吸引消费回流
产业链内循环:
三一重工将出口受阻的工程机械转为国内基建项目供应,2023年国内市占率从25%提升至32%。
上一篇:香港税务局于四月发放利得税表,报税高峰期企业有哪些知识必须了解?
下一篇:返回列表
热点推荐
- 美国正式加征关税,对中企出海有哪些影响?该如何应对?阅读:439次
- 2025马来西亚第二家园(MM2H)政策详细解析阅读:395次
- 香港税务局于四月发放利得税表,报税高峰期企业有哪些知阅读:478次
- 企业境外融资——红筹架构搭建与资金流动逻辑详细解析阅读:322次
- 新加坡EP注销该如何操作?哪些情况下不用做纳税清算?阅读:423次
- 企业境外投资(ODI)备案对于投资主体有哪些要求?阅读:217次
- 2025年BVI公司年度维护事项及最新法规要求详细解析阅读:78次
- 企业出海东南亚——不同行业如何选择公司注册地?阅读:152次
- 福建将投资印尼巴塘经济特区,“两国双园”项目对中企出阅读:492次
- 香港公司注册成功后怎么提高银行开户成功率?后续年度维阅读:271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