蜜雪冰城正式于港交所上市,市值突破1000亿!

2025年3月3日,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蜜雪冰城”)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,股份代号为02097,开盘价为262.00港元/股,较发行价上涨30%,开盘市值突破1000亿港元。 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31日,蜜雪冰城拥有46479家门店。2024年,蜜雪冰城共实现饮品出杯量约90亿杯,实现了约583亿元的终端零售额,分别同比增长21.9%及21.7%。按照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门店数量计,蜜雪冰城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。
业绩方面,从2022年到2024年,蜜雪冰城的终端零售额从307亿元增长至583亿元。2024年前九个月,蜜雪冰城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、35亿元,同比增长21.2%和42.3%。
此次IPO,蜜雪冰城引爆港股历历在目:融资认购超5258倍,认购金额超1.8万亿港元,刷新历史成为新一代港股“冻资王”。那么,中企在港股上市有该如何操作呢?
一、港交所上市核心要求
港交所分为主板和GEM(创业板),主板适合成熟企业,GEM面向中小型成长企业。以下以主板为例:
  1. 财务门槛(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测试)
2.公司结构要求
股权结构:允许同股不同权(WVR)、VIE架构(需披露风险),但需符合港交所《上市规则》第八章。
公众持股:上市后公众持股比例≥25%(若市值>100亿港元可降至15%),且至少有300名股东。
主营业务:至少3年相同的主营业务,管理层及控制权近1年无重大变动。
3.合规性要求
符合中国证监会(CSRC)对境外上市的备案制要求(2023年3月起实施)。
公司治理健全,需设立独立非执行董事(至少3名)、审计委员会等。
无重大法律纠纷、财务造假或违规记录。
二、上市前筹备阶段(6-12个月)
1.内部可行性评估
目标分析:明确上市目的(融资、品牌提升、股东退出等),评估港股与A股/美股的优势(如国际资本、VIE架构兼容性)。
合规自检:
检查历史财务合规性(如税务、社保缴纳)。
梳理关联交易、同业竞争问题(需在招股书中披露)。
评估股权架构(是否需拆除VIE或调整红筹架构)。
2.股权与架构重组
架构选择:
H股模式:直接以境内公司为主体,需中国证监会审批,流通性受限(全流通政策下逐步放开)。
红筹模式:境外控股公司(BVI/开曼→香港公司)控股境内实体,需完成外汇登记(37号文/ODI)。
VIE架构:针对外资限制行业(如教育、互联网),需确保协议控制合法性。
重组步骤:
设立境外SPV(特殊目的公司)。
境内实体股权/资产注入境外架构。
完成商务部、外管局备案(如适用)。
3.财务规范与审计
准则转换:将中国会计准则(PRC GAAP)调整为香港财务报告准则(HKFRS)或国际准则(IFRS)。
审计要求:
提供过去3个完整财年及最新一期(如6个月)的审计报告。
解决历史问题(如关联方资金占用、收入确认争议)。
建立符合上市要求的财务内控制度(如SOX内控体系)。
4.组建中介团队
核心角色分工:
5.中国证监会备案(2023年新政)
备案材料:
备案报告(说明上市方案、股权结构)。
行业主管部门意见(如涉及外资准入限制行业)。
法律意见书(境内律师出具)。
审批时限:材料齐全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。
三、正式申请与审核阶段(6-9个月)
1.提交A1申请表(正式递表)
核心文件:
招股书草案(须符合《上市规则》附录D1披露要求)。
3年审计报告及盈利预测(如有)。
公司章程、股东名册、重大合同摘要。
中国证监会备案确认函。
提交平台:港交所“披露易”电子系统。
2.港交所多轮问询
常见问询重点:
业务模式:收入可持续性(如加盟商依赖度)、市场竞争壁垒。
财务数据:毛利率异常波动、应收账款风险。
法律风险:VIE架构稳定性、知识产权纠纷。
ESG披露:环境与社会责任政策(港交所强制要求ESG报告)。
回复策略:
逐条回应,避免模糊表述。
修订招股书并用“楷体加粗”标注修改内容。
争议问题需提供第三方证明(如专家法律意见)。
3.上市聆讯(Hearing)
聆讯委员会组成:港交所上市委员会成员(包括律师、投行人士、会计师等)。
答辩准备:
管理层(CEO/CFO)及保荐人代表出席。
模拟问答(针对业务前景、风险控制)。
结果通知:
通过:获“原则性批准”,进入发行阶段。
拒绝:需重新提交申请(6个月冷却期)。
四、发行与上市阶段(2-3个月)
1.预路演(Pre-marketing)
对象:基石投资者(Cornerstone Investors)、锚定投资者(Anchor Investors)。
目的:试探市场反应,确定价格区间。
材料:非公开招股书(Red Herring Prospectus)、管理层演示文稿(Pitch Book)。
2.公开路演(Roadshow)
全球巡回路演:香港、新加坡、伦敦、纽约等金融中心。
投资者会议:
一对一会议(大型基金)。
小组会(中小机构)。
线上路演(覆盖散户)。
关键问题:
估值逻辑(PE/PS倍数对标同行)。
资金用途(如30%用于扩店,20%偿还债务)。
3.簿记建档与定价
簿记流程:
收集机构投资者订单(价格与数量)。
统计需求曲线(高价区/低价区认购比例)。
与公司协商确定最终发行价(通常定价在区间上半部)。
定价策略:
市场热度高:贴近上限定价(最大化募资)。
市场低迷:保守定价(确保足额认购)。
4.股份发售与分配
发售结构:
公开发售(散户):占总发行量的10%(超额认购超15倍可回拨至50%)。
国际配售(机构):占90%,优先分配给长线基金。
分配原则:
散户:抽签制(红鞋制度)。
机构:按质量(如是否承诺长期持有)分配。
  1. 挂牌交易
上市仪式:敲锣仪式,发布首日交易公告。
稳定价格期:上市后30天内,承销商可行使超额配售权(绿鞋机制),维稳股价。
五、上市后持续责任
1.定期披露
财务报告:年报(4个月内)、中报(3个月内)、季报(自愿披露)。
ESG报告:年报发布后5个月内提交(需符合TCFD气候披露框架)。
2.合规管理
关联交易:需事前公告+独立股东批准(如交易额超资产5%)。
股权变动:大股东增减持超1%需披露,禁售期通常6个月。
3.投资者关系(IR)
设立IR团队,定期举行业绩发布会。
回应分析师报告,维护股价稳定性。
六、特殊情形与应对
1.上市失败情形
主动撤回:市场环境恶化(如2022年港股破发潮)。
被拒原因:财务造假、业务模式存疑(如加密货币相关企业)。
2.重新申请
冷却期:6个月后可重新递表。
调整策略:更换保荐人、优化业务故事(如强调海外增长)。